视光医学配镜>近视
我国近视防控6大怪现象——防控近视要讲科学
文章来源:合肥普瑞眼科医院
时间:2014-10-24
怪现象1 该戴眼镜的人不戴眼镜
不少家长不愿意过早地给近视的孩子戴眼镜,认为戴眼镜会使近视度数加深,一旦戴上眼镜,就再也摘不下来了,能不戴尽量不戴。其实,近视眼患者若不及时配戴眼镜,容易出现视疲劳,影响学习;而且,患者为了让视力更清晰,常被迫眯眼看东西,上下眼睑长期压迫眼球,会拉长眼球前后径,促使近视度数增加。可以说,戴眼镜非但不会加深近视,反而有减缓近视加深的作用。
怪现象2 不该戴眼镜的人却戴上了眼镜
一名3岁儿童在幼儿园查视力,老师发现他的视力仅为O.6,便通知家长,说孩子可能是弱视,快去医院检查。到了医院,医生经过散瞳验光,发现孩子是200度的远视眼,便给孩子配了一副200度的远视眼镜……
人出生后,眼球会随着身体各器官成比例地长大。刚出生时,眼球的横径与成人相差不大,但纵径(眼轴)却很短。新生儿的眼轴只有16毫米,3周岁幼儿的眼轴为19.5毫米,直到18岁,才达到正常成人的眼轴长度(23毫米)。也就是说,儿童都是远视眼(眼轴短,外界物体的影像聚焦在眼底黄斑的后面)。随着年龄增加,眼轴逐渐加长,屈光状态逐渐向正视眼方向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验光师,甚至许多医院的眼科专业人员并不了解这些知识,盲目地给视力正常的孩子配眼镜。殊不知,3岁孩子本来就应该是200度远视,明明是正常的眼球,却戴了远视镜,这么做岂不是把孩子往近视眼的方向推?
怪现象3 “近视”了才想到“预防”
现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要么无目标地搞全民预防,要么等发现孩子已经变成近视了,再想到要预防。近视并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家长们之所以对孩子的近视“后知后觉”,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定期带孩子去医院或专业视光中心做视力检查的意识,以至于无法早期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 《《《点击咨询,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对策:请家长们为孩子建立一份屈光发育档案。具体方法是从3岁儿童开始,每6个月去专业视光中心进行全息检查。把验光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眼压、身高、体重等数值记录下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有三大好处:一能及早发现眼屈光异常,如高度远视、近视、散光和弱视等,二能及早发现婴幼儿是否有眼疾;三能在视力正常的儿童中,筛选出近视眼“坯子”。比如,8岁儿童应该有125~150度远视,视力是1.0。若检查发现一名8岁儿童的屈光状态是75度远视或正视眼,说明这名儿童今后变成近视眼的概率较大,必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怪现象4 误会近视眼的“本质”
人们普遍认为,近视眼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眼睫状肌调节功能过强,因此只要放松眼睫状肌,就能防止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近30年的研究发现,调节力过强的近视眼很少,即使在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中(青少年眼睫状肌调节功能较强),调节功能过强者也不到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95%以上)近视眼患者眼睫状肌的功能状态是迟缓或不灵活的,而非过强。目前市场上许多宣称能防治近视眼的产品和措施都是针对让睫状肌放松而设计的。在应用前,又不测定应用者的睫状肌功能(过强还是不足)。殊不知,这些产品仅对5%不到的调节过强者有效,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么做不仅无效,还可能“帮倒忙”,促使他们更快变成近视眼,或者让近视度数快点加深!
怪现象5 配镜图省事验光“毛估估”
认为验光配镜是小事,有点误差没什么,电脑验光快而准,医学验光太麻烦……在这些理念的误导下,许多人戴上了不合适的眼镜,不仅容易发生视疲劳,还会加速近视眼的加深与发展。众所周知,验光主要是检查单眼的屈光状态。而戴上眼镜,则是双眼看同一个物体,必须获得最佳的双眼单视功能。因此,镜片的度数并不等于验光的数据,必须根据眼位状态、调节功能强弱、散光轴向等双眼的视功能表现,进行正确的处方。这就是医学验光与普通验光的本质区别。
总之,医学验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患者戴眼镜以后,不仅要看得清楚,还要看得舒服。当然,医学验光并不等于医院验光。
怪现象6:迷信“防近”产品,忽视“环境”改善
不少近视眼患儿的家长非常希望能找到一种能快速,轻松治好近视眼的方法或药物。目前市面上层出不穷的近视眼防治产品,正是迎合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点评:世上真有能治好近视眼的灵丹妙药吗?回答是否定的!《《《点击咨询,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因为导致近视眼的原因很复杂,必须采用综合措施来防治,没有捷径可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器械被证实能治好近视眼。 现代医学证明:遗传、围产期保健和不良环境因素是导致近视眼发病的三大因素。就现实可操作性而言,后两项,特别是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干预,将有助于阻止或延缓近视眼的发生发展。遗憾的是,如今不少家长宁愿花重金购买各种营养品,治疗仪,却不懂得为孩子的眼睛“减负”,不注重改善容易危害视力的各种不良环境因素,本末倒置。